现代服务业_投资促进
来源:kaiyunty 发布时间:2024-09-10 14:45:55环保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和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中坚力量,是统筹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以来,环保产业虽面临着诸多困境,但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尤其是当前环保督察高压步入常态化,环保产业市场需求逐步释放;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助推增加环保产业投资,降低环保企业经营成本;国企改革再出发,纷纷布局环保产业,加速行业整合,环保产业正向品质化、集中化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2020年,中央确保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心没有变,环保产业任务依然艰巨,市场空间依然较大。
环保产业园区的建立,将完善区域产业布局,带动朝阳经济开发区健康有序的发展。
狭义上,我国基本沿用了经合组织(OECD)所提出的定义,即“环保行业是为环境污染控制与减排、污染清理以及废弃物处理等方面提供设备和服务的行业。”
广义上,环保行业是指以防止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所进行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自然保护开发等活动的总称。广义的环保行业不仅包括狭义的环保行业的内容,而且增加了清洁技术、清洁产品和生态环境建设等部分。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环保行业规模以上工业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6%;实现利润总额1980亿元,增长9.8%;实现税金总额2350亿元,增长7.2%。环保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和税金总额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为1.4%、1.3%和1.3%,与上年基本持平。
从分行业来看,2022年,环保设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8%;环境治理服务业规模以上工业公司实现营业收入0.7万亿元,增长3.9%。
从分区域来看,2022年,东部地区环保行业规模以上工业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4%;中部地区环保行业规模以上工业公司实现营业收入0.3万亿元,增长6.7%;西部地区环保行业规模以上工业公司实现营业收入0.2万亿元,增长5.9%;东北地区环保行业规模以上工业公司实现营业收入0.04万亿元,增长4.2%。预计到2025年,中国环保装备制造业产值将提高至1.5万亿元。
2022年,环保行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是高端装备制造和服务领域快速发展。受益于国家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国际合作等因素的影响,高端装备制造和服务领域的市场需求较为旺盛。
根据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数据,2022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设备市场规模达到600亿元,同比增长10%;水污染防治设备市场规模达到800亿元,同比增长12%;固体废物处理设备市场规模达到400亿元,同比增长15%;噪声与振动控制设备市场规模达到100亿元,同比增长8%;节能减排设备市场规模达到1000亿元,同比增长20%。预计到2025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设备、水污染防治设备、固体废物处理设备、噪声与振动控制设备、节能减排设备的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800亿元、1120亿元、600亿元、125亿元、1700亿元。
同时,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引领下,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碳中和技术服务等新兴领域也呈现出较快发展势头。根据中国环境服务业联合会数据,2022年,我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设备市场规模达到50亿元,同比增长25%;碳中和技术服务市场规模达到100亿元,同比增长30%。预计到2025年,我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设备、碳中和技术服务的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100亿元、220亿元。
二是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蓬勃兴起。在国家推动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大背景下,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成为环保行业的新增长点。
根据中国循环经济协会数据,2022年,我国循环经济产值达到10万亿元,同比增长15%;循环利用率达到30%,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75%,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
根据中国工程院数据,2022年,我国绿色产业总产值达到20万亿元,同比增长18%;绿色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16.5%,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绿色就业人数达到1.5亿人,同比增长10%。
三是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不断提升。在国家加强数字化转型、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的大趋势下,环保行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不断提升。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2022年,我国环保行业数字经济规模达到1.5万亿元,同比增长20%;数字经济占环保行业规模以上工业公司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83%,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数字经济对环保行业规模以上工业公司营业收入的拉动贡献率达到75%,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同时,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撑下,环保行业实现了从传统的端头治理向全过程监管、从单一的污染治理向综合的生态修复、从线下的人工服务向线上的智能服务等方面的转型升级。
一是科技投入持续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环保行业规模以上工业公司研发经费支出达到180亿元,比上年增长12%;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与上年持平。
根据中国科学院数据,2022年,我国环保领域科技项目总数达到3000个,比上年增长10%;科技项目总投入达到150亿元,增长15%;科技项目平均投入达到50万元,增长4.5%。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2022年,我国环保领域专利申请量达到10万件,比上年增长8%;专利授权量达到7万件,增长9%;专利拥有量达到40万件,增长10%。
根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数据,2022年,我国环保领域科技论文发表量达到5万篇,比上年增长10%;科技论文被引用量达到20万次,增长12%;科技论文平均被引用次数达到4次,增长1.8%。
同时,在碳达峰碳中和、生态修复、固废资源化、水环境治理等重点领域,我国环保行业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如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示范项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垃圾分类处理技术等。
根据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数据,2022年,我国环保行业共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300个,比上年增加20个;创新平台总投入达到50亿元,增长15%;创新平台平均投入达到167万元,增长12.5%。同时,在国家支持下,我国环保行业建立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联盟和协同创新中心,如中国碳达峰碳中和创新联盟、中国生态修复创新联盟、中国水环境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等,为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提供了有效平台。
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基本明确。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为环境服务行业发展方向提供了基本原则,为环境服务行业形成了良好的市场环境,提升了主体活跃度和产业发展空间,也为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优质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党的二十大有关“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动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等目标要求,将进一步放大政府、企业对绿色转型升级、生态保护、污染防治的技术支撑需求。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不断提高,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不断健全,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断的提高,作为国家鼓励发展的行业企业,将迎来持续盈利和稳步成长的机会。
2018年1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开始实施,对违法排放让水受到污染的东西、大气污染物的单位引入了“按日计罚”的规定。2019年6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进一步从制度上、从领导机制上确立了中央督察生态环保的工作。随着中央环保督查的持续推进,环境管理制度的逐渐完备,环保执法、监督管理力度的慢慢地增加,从而为环境服务行业的健康、稳定、有序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环保服务业的市场空间将被进一步释放,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也将得以较快提升。
长春市是中国大学在校生在城市人口中比例最高的城市之一。长春市拥有中国现今办学顶级规模的普通高校——吉林大学、中国光学英才的摇篮——长春理工大学(原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中国航天员的摇篮——中国人民空军航空大学。
长春市是科教文化名城,在光学、精密仪器、激光技术、高分子材料、生物制品、超导、汽车等方面的科研均居国内领先水平,是中国智力密集型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2015年10月7日12点13分,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制的“吉林一号”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第一套自主研发的商用遥感卫星组。截至2023年6月15日,“吉林一号”在轨卫星数量为108颗。
2022年,长春市专利授权量22039件,比上年增长1.8%,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5626件,增长11.4%;认定登记技术合同1902份,技术合同成交额44.28亿元;认定高新技术企业985户;共有法定产品质量检验机构6家,依法设置的计量检定机构9家;实施市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725批次,强制检定计量器具32万台/件。
长春是全国的重要铁路枢纽城市、“一带一路”北线日,长春国际港暨中欧班列(长春—汉堡)正式开通。长春国际港依托长春铁路综合货场建设,是东北最大的一级铁路综合物流基地。长珲城际铁路、哈大客运专线相继开通,形成长春站、长春西站两个铁路客运主站。
长春龙嘉国际机场,为民用4E级机场,是中国东北地区四大国际机场之一、东北亚航空枢纽门户、东北亚区域重要的航空交通枢纽、我国主要建设的干线机场,龙嘉机场一期、二期扩建工程全面完成,建成2座航站楼、1条跑道,累计运营航线个,初步形成了辐射国内、布局东北亚、连接东南亚主要国家和俄罗斯地区重点城市的空中交通网络。
长深高速、珲乌高速、京哈高速、长长高速等在长春市交汇,连接外县(市)的一小时经济圈,构成了长春市四通八达、快捷便利的立体交通网络。
长春一小时经济圈连接长春市九台区、岔路河镇、长春市双阳区、伊通满族自治县、公主岭市、怀德镇、农安县、德惠市等地,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长春、吉林及周边市、县企业未来的发展和孵化的重要平台。
项目主要建设生产厂房、综合办公楼、科学家工作室、环保产业研发大楼、孵化器及其它配套设施等。
项目达产后,年出售的收益91240.88 万元,利润18248.18万元,投资回收期6.48年(税后,含建设期1年),投资利润率18.25%。
本项目的实施符合国家、地方和相关企业的长远利益、市场潜力巨大。可带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地区经济繁荣,并对长春市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本项目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生活都有相当大的非消极作用,拥有非常良好的社会效益。
长春市朝阳区人民政府商务局是区人民政府主管全区内外贸易、经济合作和招商引资工作的职能部门,负责组织全区重大经济合作项目的洽谈和对接活动;对全区内、外资大项目进行跟踪调度,协助项目引进单位做好协调服务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对国内外招商引资和国内经济合作重点项目进行调研、论证、筛选,指导项目包装、设计、印制,组织对外推介与交流; 拟订全区招商引资工作规划,完成市、区两级政府下达的利用内、外资指标的工作任务;负责全区经济合作和国内招商引资的综合调度、统计以及指标分解、项目完成情况的考核认定工作;负责各种经贸交流会、展览会、展销会、洽谈会和招商活动的组织及筹备工作;承办区政府交办的另外的事项。